学科部
5月13日,在这阳光融融的周六下午,我们请来了梨视频的运营总监孙翔。讲座从互联网视频形态出发,探讨了直播和短视频的关系,以及对互联网视频未来的设想。
互联网视频是什么?
孙翔提到,在广义上人们认为能够在互联网上看到的都是互联网视频,但从狭义上来说,专门为互联网生产的才是互联网视频。互联网长视频如网络综艺,实际上不再借助传统电视台为传播媒体,且它们的招商流程、播出流程以及成本问题都区别于传统的电视综艺,像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原为《奔跑吧,兄弟!》,现已更名)的单集制作成本就远高于纯网综艺《奇葩说》,一方面是嘉宾的身价比较高,而另一方面是传统视频作品会占有电视台的资源从而需要对其进行付费。

互联网视频主要分为以直播代表的长视频和以梨视频代表的短视频。网络直播被誉为是目前最火、最成熟引领模式,现场同学提到的网红直播主要以网红的个人魅力为卖点,而另外的一些如电竞达人则是以展现个人的技能为直播内容。尔后,孙翔给我们播放了梨视频今年年初制作的播放量过亿的短视频《东北虎》,他就这则短视频分析了其较之于普通电视新闻的差别:没有主持人口播;通过颜色鲜艳的大字幕和画面进行逻辑引导;基本没有传统的画外音对画面进行解释,但同期声与传统视频是完全一致的,此外,它还有符合画面的背景音乐,这就是互联网短视频目前的形态。
风口?想象还是现实
目前来说,互联网视频是处在风口上,通过直观感受我们可以感觉到网络综艺和网剧越来越多了,它们基本上是在这两年内蓬勃兴起的,在前两年,直播达人一般都是通过电视红起来的,而现在大家听说、接触的多是通过互联网而火起来的红人。从数据上来看,在最近两年当中,互联网短视频用户月均活跃度的增长大概为35%~40%,它的崛起实际上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情。

此番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和整体的网络环境相关,网络环境的改善主要得益于4G网络和WIFI的普及。孙翔举例子说,以前在马路上想看视频就掏出手机来看的情况几乎是不会有的,其一流量太贵,其二即使你打开了视频也很卡、很不清楚,这是存在的问题。但目前来说,如果在网络上看见一个视频,点了就点了,因为知道1分钟左右的视频正常的流量也就3兆、5兆,并不比一个图片大多少。随着网络的普及,流量其实更多地流向视频领域。
老一辈在家里花的最多的娱乐时间其实是在电视上,而就现在的人来说,大家打开电视的次数越来越少,这些娱乐时间基本都分配到手机上去。人们使用手机进行社交的同时会穿插着许多图片、文字和视频的消费,而看视频不需要人进行思考的特点符合人懒惰的本性,因而人们会在视频上停留较长的时间。如电视的片段、搞笑的短视频基本可以供用户在APP上轻松消费一个小时的时间。
文字、图片、视频发展的主线:
文字: 报纸-门户网站-论坛社区-两微一端
孙翔解释道,一些在报纸上反响平平的内容在门户网站,如新浪新闻和各种社区论坛上进行炒作就火起来,当它在社区论坛达到一定层级时,它是能够成为影响其它媒体的信息渠道,如天涯爆炒小悦悦事件、百度贴吧炒贾君鹏事件等,它们所能展示的意义是在当时的网络社区论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两微即微信、微播,如果在微信上传播一件事情,那么它的发酵力是很强的。罗一笑事件发生后,罗尔的公众号就增加不少于100万的粉丝,每篇公众号的阅读量都上了十万加,从此可看出目前文字影响力最大的平台就是微信,其次是微博,还有一些新闻客户端。
图片: 论坛-社交媒体
从图片的发展来看就比较简单,一开始承载在报纸上,后面慢慢在论坛网站和社交媒体上传播。图片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可展示的媒体比较有限。
视频: 电视台-移动端-?(未来)
视频从电视台到移动端发生了大规模的迁移。孙翔提及这样的改变其实给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带来了一些困扰。因为在过去,我们评价电视台好坏的标准是其收视率,但是目前用户的电视打开率太低,已经很难根据收视率去评判和估计一个节目的市场占有率。
而对于互联网来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生产流程较传统电视来说还很不成熟。电视新闻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生产流程,而这些流程也基本由专业人士承担。但在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做内容的生产者,但它的内容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就视频领域来说,视频生产的门槛要高于文字生产的门槛,因而好的视频生产主要是由专业人士去操作的。
互联网的未来
——UGC还是PGC?短视频流量会涌向何方?
UGC是指诸如美拍、小咖秀的个人拍摄视频,而PGC是由专业人士制作的视频。在孙翔看来,PGC视频才是长期的发展走势,因为受众面广且信息量大的视频才会受到广泛地传播,而偏个性化的UGC视频则更多的是自己的亲戚好友看。当有一个制度存在时,才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新闻,PGC也是如此道理。

孙翔把互联网短视频的发展比作爬山,而仅仅从流量来看的话目前是爬到了山腰,互联网视频的发展还有更大的空间,而互联网视频的未来形态取决于未来互联网的载体。目前大家都在试水,有些视频也会用VR尝试,他相信时间会带来答案。
文字 | 学科部 韦志珍
图片 | 学科部 张司钰
美编 | 朱清华
责编 | 和晓燕